2014年翻译学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论证方案

发布日期: 2016-07-13 浏览次数:

翻译学自助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论证方案

一、学科基本概况

(一)学科内涵

纵观历史,尽管笔译和口译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人类交流上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对翻译的研究直到上世纪后半页才发展成为一个学术领域:翻译学。与传统学科相比,翻译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不过正如翻译学者芒迪所说:“它会将许多较为传统的学科的学者凝聚到一起”。(芒迪,2001:11)这个学科的跨学科性、多元性,吸引了广大学者加入到这个领域中,让翻译学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得到了迅猛、蓬勃的发展。翻译学(translation studies)是“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对笔译及/或口译中的理论性、描述性和应用性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跨学科的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它的“方法论以及部分元语言引自多种跟翻译有关的学科研究,其中包括:历史、语言学、比较文学、哲学、符号学、术语学等等。”(Delisle等,2004:141)

事实上,在我国,早在1927年,蒋翼振便在其《翻译学通论》中便明确提出“翻译学”这一术语。董秋斯于1951 年在题为《论翻译理论的建设》一文中首次提出“翻译是一种科学”的命题,并明确主张发展我国的“翻译学”。1987 年,谭载喜发表了《必须建立翻译学》一文,提出翻译学是一门科学,并将翻译科学的任务界定为寻找翻译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在国外,霍姆斯于1972 年发表了《翻译研究名与实》,提出了建立翻译学学科的构想,并首次勾画出了一幅系统的翻译学研究框架图,描述了翻译学研究的各分支,以及翻译学的各个领域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霍姆斯的翻译学框架图被视作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兴起的标志。继霍姆斯之后,学者们不断深入并细化翻译学研究,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翻译系与翻译专业的空前发展,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成功建立起来。(庄智象,2007:13)

翻译学的学科身份建构过程,也是翻译摆脱在语言文学或语言学大家庭中的从属地位、争取独立的过程。因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翻译在很长一段时间仅仅被视作语言学习的一部分,而翻译研究也仅被当作语言学研究或文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现代社会对翻译的要求日益多样化、专业化,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高校教授翻译,开设有关翻译、翻译学的课程,进行翻译研究。正是为了满足社会与研习者的需求,翻译专业应运而生。我国翻译专业的建立是我国翻译学科发展中标志性的一步,也表明我国翻译学科内部应用与理论两部分划分了清楚界限、自成体系:翻译专业学士、硕士着眼于翻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而翻译学硕士、博士则着眼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学如果仍然处于从属于外国语言文学、没有自己独立学科地位的状况,必然更加不适应当前的学科发展趋势。

在翻译学研究内部,虽然翻译学借鉴了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模式及概念,但其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论等方面早已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学科的疆界, 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与范式。单从我国两岸四地迄今已有的700余篇以翻译研究为主题的博士论文来看,论文撰写者的专业学科涉及到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文献学等学科。可见翻译学的研究领域早已不仅限于语言层面的探讨,它所涉及的文化、历史、社会、心理、哲学、认知科学、IT 技术等已远远超出了语言学的范畴,触及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甚至一些自然科学领域。

经历近20年翻译学者的不懈努力,在我国学术界,关于翻译学是否是一个独立学科的争议与质疑已经烟消云散,不再属于讨论范畴。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已毋庸置疑。

(二)国内外设置该学科的状况和发展情况

A. 我国内地高校翻译学科建设

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全国有近200个招收翻译方向硕士的院、系、校。另有近30个院、系、校招收翻译方向的博生,其中包括个别以“翻译理论与实践”为名称的博士点,以及其余在“语言文学专业(翻译方向)”下的硕士与博士点,涉及多个语种(庄智象,2007:3)。从1993年中国出现第一篇翻译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论文起,至2008年止,我国内地翻译研究博士论文已经达到近300篇(参见罗列、穆雷, 2010:13)。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5月,中国两岸四地已培育出翻译学/翻译方向博士论文近700篇。(参见穆雷:2013)。

在翻译学者的不懈努力下,经过20多年的呼吁和论证,200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终于在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之后,自主设置了“翻译学”二级学科硕士、博士授权点,自2005年起招收“翻译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是我国内地高校在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下建立的第一个独立的翻译学学位点,由此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内地的高等教育体制中获得了它的合法地位,我国的翻译学学科建设由此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8年,中国第一批翻译学博士顺利毕业。2007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内第二家拥有“翻译学”硕士、博士学位点的高校,并从2008年起开始招收翻译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09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成为第三家获批自设翻译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随后自设翻译学二级学科的是武汉大学。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翻译学已经不再是语言学或比较文学的附庸,其独立学科地位在行政上已经得到了正式确认。

B. 国外及港澳台翻译学学科设置及发展情况

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高校就开始设翻译专业和学位,1960年有49家,1980年有 108 家,至1994 年全世界至少有250家高校开设翻译专业与学位(罗列、穆雷:2010)。学位授予层次涉及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其中硕士通常分为实践方向与研究方向两类。开设研究方向硕士专业的翻译院校都同时开设博士学位,作为博士学位的预备与基础。现今国外的大学中,既有设在英语语言文学、或语言学专业下的翻译方向硕博士点,也有相当一部分国际知名翻译院校设立了以“翻译学”(英文translation studies, 法文traductologie)为专业名的翻译学硕士、博士,如英国华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法国的巴黎三大高等翻译学院(巴黎高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等。以法国的巴黎高翻为例,学院下设笔译系(多语种)、口译系(多语种)及翻译学系,只有翻译学系设置硕士与博士学位,口笔译系均只有硕士。由此自硕士阶段起便明确区分“专业”与“研究”两个方向,翻译学硕士即为翻译学博士的准备阶段,有的学校要求进入翻译学博士阶段学习的学生必须持有翻译学硕士文凭。

香港的翻译教学已经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完整体系。各校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目前8所政府资助的大学,除香港科技大学外,其余7所均拥有翻译教学与研究机构。其中岭南大学与浸会大学等均招收翻译学硕士、博士;澳门大学同样设翻译学硕士、博士学位。在台湾,辅仁大学于1988年成立岛内第一个翻译学研究所。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于1996年成立翻译研究所,自2004年起招收翻译学博士。此外还有长荣大学、彰化师范大学、文藻外语学院等院校均成立了翻译学系、研究所。

(三)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翻译学(translation studies or translatology)是“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对笔译及/或口译中的理论性、描述性和应用性的内容进行系统的、跨学科的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它的“方法论以及部分元语言引自多种跟翻译有关的学科研究,其中包括:历史、语言学、比较文学、哲学、符号学、术语学等等。”(Delisle等,2004:141)霍姆斯(1972)提出翻译学研究理论框架之后,至20世纪80年代已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Lefevere,2004)。

根据霍姆斯对翻译学研究的划分,该学科包括理论翻译学研究(包括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借鉴与运用和中国译学理论建设等)、描写翻译学研究(包括翻译产品研究和翻译过程研究等)、应用翻译学研究(包括翻译批评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等)。翻译学学科建设包括学科体制的建构和学科理论的建设。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综合。翻译学是一种开放式跨学科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其他学科的概念和方法,衍生出诸多分支,如译介学、翻译心理学、翻译思维学、生态翻译学等。神经学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语用学、功能助理理论等也被应用于翻译研究。这些努力为翻译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在应用领域,翻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已初见成效,如翻译教学、译者培训、机器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语音翻译等等。翻译学研究成果极大促进了翻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四)理论基础

翻译学借鉴了语言学、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模式及概念,但其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论等方面早已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学科的疆界, 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与范式。翻译学的理论基础有:语言学、阐释学、跨文化交际学、历史文献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神经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测试学、术语学、教学法等。翻译学是一种开放性学科,具有非常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其研究领域涉及文化、历史、社会、心理、哲学、认知科学、IT 技术等领域,触及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甚至一些自然科学领域。

因此,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广泛,与相关学科学者的合作研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理论应用前景广泛。

(五)该学科与其相近二级学科的关系

翻译学与应用语言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有着密切联系。

1979年,我国开始正式招收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时的专业名称就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在外国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中招收翻译方向的博士研究生。198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以“翻译理论与实践”命名的硕士点,为“文学”门类下“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此后十余年里,先后获准设立这一专业硕士点的院校共有8所(本校未列其中)。之后在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13745-92)中,第一次出现了“翻译学”这个学科名称,但被
定为“语言学”(一级学科)中“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三级学
科,代码为7403560。在现行的于2009年5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GB/T13745-2009)中,“翻译学”(学科代码:7403560)仍为三级学科。尽管这个学科定位还不够科学,但“翻译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存在早已被公认。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在1990年版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新版《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翻译”一词在这个只列到二级学科的目录中甚至没有出现。根据该目录,人们通常将翻译归入 “外国语言文学”(0502)(一级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211)(二级学科)之下,或将它作为一个三级学科,或仅将之当作此二级学科下的一个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多数学校不得不将“翻译理论与实践”设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方向(简称翻译方向),且并未使用“翻译学”这一术语。由此可见,相对于八十年代,翻译的学科地位在九十年代公布这两个分类中反而有所下降,也清楚地反映出主管部门对翻译的学科性质及其所处地位的认识上的局限(杨晓荣:2008)。

这种不准确的定位无疑制约了翻译学学科的发展。比如:在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科研项目申报工作中,翻译学被归属在“外国语言文学”项下,其地位和作用也无法彰显,导致很多翻译研究课题也得不到应有的资助。实际上,翻译作为一个专业的形态模糊,首先就在研究生招生的专业取向中造成了一定的困惑。比如想学翻译的考生在招生目录中找不到“翻译”的字样,招生人员和考生在面对“语言文学”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类的学科目录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由此可见,“国内现行的学科分类已经不再适应翻译学当下的发展。”(罗列、穆雷,2010:11)

然而与此同时,国内外的翻译研究正蓬勃发展起来。翻译学学者努力加大研究力度,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层次,陆续出版了不少翻译学研究的新成果。我国的翻译方向研究生培养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由此,翻译学逐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界限也日益清晰。但是,其他学科相对成熟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也为开展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丰富其内涵奠定了基础。

二、设置该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社会对该学科人才的需求情况

根据Advisory Ine (www.commonsensadvisory.com)的统计数据, 国际市场的语言服务产业(译者、译员、本地化、语言培训)2008年产值超过140亿美金,2012年将达到240亿美金。根据中国翻译协会提供数据,中国翻译市场规模超过了100亿元人民币,但国内翻译公司只能消化10%左右(冯志伟, 2004),2008年翻译产值超过300亿元。翻译人才(包括口笔译)的需求将比20世纪末增加12倍,在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增加约15倍,发展中国家对翻译的需求量更大。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将直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一般来说发展趋势为:学员每增加10人即需师资1人,学员每增加50人即需管理人员1人(刘宓庆,2000)。翻译学学科的建立旨在培养高水平翻译研究人员、培养从事翻译教学的师资和培养翻译实践型人才,从而满足社会飞速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二)设置该学科的目的

“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在我国已经不是新生事物。1979年,我国在外国语言文学下已经开始设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第三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目录中首次出现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硕士点。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经有近三百人在国内20多个博士授权点以翻译研究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于2004年、2006年、2008年、2013年在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授权点下自主设置了“翻译学”二级学位授权点,培养翻译学硕士和博士生。为适应国内外翻译市场的需求,教育部2006年批准三所学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目前开设翻译本科专业的学校目前已有106所。国务院学位办2007年批准设立翻译专业硕士学位,至今于第一、二批成为培养单位的高校已有159所(含一所私立学校)。

翻译学虽然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作为一门学科,翻译学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仍然处于“搜寻立足之地的阶段”。因此,翻译学还需加强自身的学科建设,探索翻译活动的内在规律。从理论翻译学的研究来看,我国当前的研究还局限于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引介或借鉴,缺乏对西方有关理论反思和质疑,译学理论建构和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在描写翻译学研究领域,翻译过程研究比较薄弱,研究方法多以理论推演居多,实证研究明显不足,语料库翻译研究也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从应用翻译学的研究来看,翻译批评理论研究、翻译评论、翻译评估、机辅翻译等内容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力度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实践的角度看,大规模培养翻译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也对翻译理论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和挑战。综上所述,翻译学方向的博士生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可以在以上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而且对翻译教育及翻译应用领域也会做出必要的贡献。

(三)本单位设置该学科已具备的基础

自1996年起,学校开始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下设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招收英语硕士生,该方向毕业生累计超过1000人;自2004年起,学校开始招收法、日、阿、韩、德、意等语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研究生,共培养硕士生400余人。2007年谭载喜作为客座教授在英语语言学下招收“翻译理论与实践”博士生。2011年3月,我校“外国语言文学”成功增列博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本学科翻译学研究方向根基深厚、特色鲜明、吸引力强。除大批曾经为该学科做出贡献的老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外,活跃在翻译领域的还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队伍。

在翻译研究、特别是口译教学法研究领域,刘和平教授的研究成果不仅从理论上推翻了国际上盛行的“语言学习阶段不能教授翻译”、“一般只能从事外译母教学”的论点,而且从教学实践角度推出了交传“四步法”(见教材),这些研究成果解决了中国学生在语言学习阶段接受口译职业培训遇到的众多课题,为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翻译人才提供了充分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基础。刘和平2005年以来应邀作为主旨发言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50余次,应邀到40多所国内外高校做学术报告或讲学。她的讲话和论文被引用率极高,在翻译界被视作口译研究领域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

在文化研究领域,周阅教授担任《汉学研究》主编,在中日文化比较与研究领域造诣深厚,著述颇丰。高明乐教授在理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著述颇丰,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承担中化学术外译项目1项,出版专著、译著多部。李庆本教授提出文化研究的三模式,完成、在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论著多部(详情参看附表)。

在口笔译认知研究领域,青年学者张威教授、许明副教授著述颇丰,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国内学界具已经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在文学翻译和译介学研究上,沈素琴、姚虹副教授已经完成国家级社科课题一项(专著待出版),且结项成果受到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在翻译与现代化技术结合方面,荀恩东教授完成了基于生成树库分析与生成一体化机器翻译模型、英汉双语结构语料库等重大研究成果。

2011年学校成立高级翻译学院,为翻译学科的发展给予了行政方面的支持和保证。我校已经拥有翻译本科和专业硕士(MTI),在翻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在社会上已有一定影响。学校在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翻译人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教学与翻译实践的人才队伍,这些都为翻译学二级学科的设立奠定了基础。2013年9月起,我校定期举办“北语夜话”青年翻译学学者交流沙龙,除北京部分高校的博士、在读博士外,还有上海等地的青年学者参加,形成了一定影响力。

综上所述,北京语言大学设立翻译学二级学科既涵盖了传统译学的主要内容,也面向未来,争取在翻译学研究新领域有所建树。

(四)发展前景

翻译学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翻译学二级学科的设立及其硕博士生的培养,将促进翻译学科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解决文化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提高翻译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经过认真讨论和论证,学校拟根据自身特点和研究基础,在翻译学二级学科下整合学校资源,设立四个子学科,即翻译理论与教学法研究、翻译跨学科研究、中外跨文化研究、翻译技术与本地化研究。四个子学科充分利用北语两个一级学科的优势和人才资源,社会人文科学交叉、文理学科结合,体现原有特点,同时面向大数据时代翻译学科的变化和发展要求,力争在该领域研究上做出特色。

三、该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翻译学二级学科设立后,北京语言大学将围绕翻译理论与教学、翻译学与跨文化研究、翻译跨学科研究、翻译技术与本地化研究四个方向展开硕、博研究生培养。北京语言大学翻译学二级学科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精通外语、理论基础扎实、具有高水平外汉、外汉口笔译能力和翻译理论研究能力的中外高级翻译人才。

(二)生源要求和选拔方式

北京语言大学翻译学研究生的招生对象是:国内、外应届或往届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面向硕士招生)和硕士毕业生(面向博士招生),学生须掌握扎实的外语听说读写的基础,掌握基本的汉外、外汉口笔译翻译能力,具有一定的翻译理论基础,具备使用第二外语进行简单听说读写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志于从事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

选拔方式:参加北京语言大学组织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及面试。

(三)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案及依据

围绕北京语言大学翻译学项下拟开设的四个子研究方向,北京语言大学翻译学二级学科将开设翻译学基础理论、翻译学研究方法、口笔译专业技能和翻译辅修四大类课程。结合我校现有翻译师资,拟开设的具体课程如下:翻译学概论、交替传译、同声传译、高级笔译、文学与翻译、语言与翻译、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翻译史、翻译研究方法论、研究设计与统计、翻译测试、翻译技术与应用、计算机辅助翻译等课程,详细开课情况参看附表2。

(四)培养和学位的基本要求

北京语言大学翻译学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环节包括:在3年(特殊情况下可延长一年)的时间内,完成必修课、选修课、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学位论文写作与答辩四个培养环节。

翻译学硕士、博士研究生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硕士、博士论文须选题新颖,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应用价值,论文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写作须吻合北京语言大学要求的写作格式和写作规范。硕士学位论文要对翻译学发展或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须能反映出作者掌握的较为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学科知识,能体现出自己具有从事学术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学位论文,要求作者对所研究的课题在材料、角度、观点、方法、理论等方面或某方面有创新性成果,并对翻译学科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较重要的意义,作者须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学科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

硕士、博士论文写作过程须遵守严格的开题、答辩程序。开题、答辩均需有三名以上副教授职称、对本专业和本领域有着深入了解的相关人员参加。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得到答辩委员会认可后方可获得毕业资格和相关学位。

四、学科建设规划

(一)、研究方向

北京语言大学翻译研究团队近些年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译介学(含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口笔译理论与教学、口笔译认知过程研究、口笔译能力阶段性发展与教学法研究、口笔译多语语料库研究与开发、计算机辅助翻译平台研究与开发、翻译测试与评估等。团队研究人员的其他成果还包括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等。

北京语言大学未来的翻译学学科建设将坚持“跨文化”、“跨学科”与“多学科”的特色发展道路。结合我校在已有研究领域的优势及我校现有的师资队伍,翻译学二级学科项下将开设翻译理论与教学法研究、翻译与跨文化研究、翻译与跨学科研究、翻译技术与本地化研究四个方向,研究生培养将围绕上述四个子方向展开。

(二)、师资队伍

目前北京语言大学各语种翻译教师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大多数教师有在海外留学或进修的经历。目前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共有教师210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共79人(含博士生导师10人),占39%,其余为讲师。在翻译方向教师中,教授和副教授共30人,占37%,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23人。另外,还有跨文化、计算机软件与翻译等领域教授和学者,在翻译学学科下设立的2-4个方向的基础已经建立。

该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刘和平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她是国内口译研究领军人物之一,在《中国翻译》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专著《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推理教学法》、《口译理论与教学》成为很多高校研究生必读参考书。她推出的口译教学法(交传“四步法”等)不仅从理论上推翻了国际上盛行的“语言学习阶段不能教授翻译”、 “只能从外语译入母语”等论点,而且解决了中国学生在语言学习阶段接受翻译职业培训遇到的众多课题,为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翻译人才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教学实践基础。刘和平教授还翻译出版文学作品及翻译理论著作数部,长期从事口笔译实践。北京市教学名师。

在翻译学二级学科下拟设的其他三个子学科带头人和主要研究人员中,周阅教授担任《汉学研究》主编,在中日文化比较与研究领域造诣深厚,著述颇丰。高明乐教授在理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著述颇丰,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承担中化学术外译项目1项,出版专著、译著多部。李庆本教授(博导)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现阶段的研究兴趣是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目前正承担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北京模式”与“昆士兰模式”比较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代表性译作有《文化研究的用途》 、《嵌套在佩特式话语中:翻译的模式》等,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张威教授(博导)主要从事翻译理论、功能语言学和口译语料库研究。他的博士论文《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先后获得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市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7-2009),并已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配套项目《大型汉英/英汉口译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他在《中国翻译》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5篇,出版专著1部。许明副教授(博士)主要从认知语言学和跨文化角度研究口译和笔译,目前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出版口、笔译相关专著两部,其发表的“西方口译认知研究概述”、“口译认知过程中deverbalization的认知阐释”、“论同声传译研究方法”、“跨学科视野下的口译能力研究”等论文被引用率很高,在翻译研究领域已经开始产生影响。王振亚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和翻译测试等,在应用语言学研究设计与统计、翻译测试与统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主要专著有《语言与文化》、《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语言测试》。北京市教学名师,他负责的“语言学导论”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荀恩东(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自然语言的语言处理,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技术和研究。“基于生成树库分析与生成一体化机器翻译模型”、“面向机器翻译双语句对库研制与开发合同(百度)”、“英汉双语结构语料库汉语言文化传播平台与应用服务系统研制”等科研成功在业内具有重要影响。

迄今为止,北京语言大学翻译学下设的四个子方向的翻译师资队伍和科研力量已经基本成型(详见附表1)。翻译学二级学科设立之后,我校将围绕下设的这四个子方向,充分调动现有科研队伍的积极性,不断充实每个子方向的科研力量,实现每个子方向的内涵发展。

(三)、人才培养

翻译学二级学科项下的人才培养主要围绕翻译学项下的四个子方向展开。北京语言大学将立足上述四个子方向,不断丰富各个方向的内涵,培养高素质的口笔译理论和实践人才。

(四)、科学研究

在科学研究层面,北京语言大学将首先立足现有的研究基础。北京语言大学翻译学学科带头人、四个子方向的学科带头人都完成了一定数量的科研课题、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还有一些国家级、省部级、校级课题正在研究过程中(详细情况见随附列表3)。我校将加大上述课题的资助力度,促使其发展成为翻译学科发展的支撑点。

在此基础之上,北京语言大学将充分发掘各个子方向的研究潜力,寻找新的研究途径和切入点,不断丰富子方向的研究内涵和研究成果,以从整体上促进我校翻译学相关研究的发展。

翻译学二级学科设立之后,北京语言大学还将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提高其科研水平,努力将其培养为我校翻译学科建设的生力军。

(五)、学术交流

本着与时俱进、服务社会需求的原则,北京语言大学将适时创设翻译学研究刊物,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力争把北京语言大学建设成为国、内外翻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高地。

(六)、教学科研基本条件

北京语言大学教学设备齐全,有普通教室、数字教室、多媒体教室、同声传译实验室、笔译工作室等设施,能保证翻译学研究生培养的日常需求。学校还将设立“北京语言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提供场地,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统筹学校翻译学力量,展开翻译学不同领域的研究。

(七)、经费保障

北京语言大学将拨付专门的学科建设经费给学科和学科子方向带头人以支持我校的翻译学学科建设。此外,北京语言大学还将在科研经费和科研政策上给予特别的优惠和支持,给获得国家、省部级和其他级别的课题的翻译学教学、科研人员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五、结论

北京语言大学目前的翻译学研究主要围绕翻译能力与教学、翻译跨学科研究、中外跨文化研究与教学、翻译语料库与本地化等主题展开,其突出特点是将翻译实践、教学实践同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又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在北京语言大学的设立将进一步完善本校翻译的学科建制,促进翻译学科和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最终实现翻译教育本、硕、博三级平台的搭建。翻译学科的建立将有利于发挥本校的多语种优势,整合校内翻译学研究学术资源,进一步探索科学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推动研究生人才培养体制创新,并结合本校对外汉语教学等优势,将北语建成世界上重要的汉外翻译教育阵地,为翻译教育国际化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Delisle, Lee-Jahnke, Cormier编著,2004,《翻译研究关键词》,孙艺风、仲伟合编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杰里米·芒迪,2007,《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李德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3. 罗列、穆雷,2010,《翻译学的学科身份:现状与建设》,《上海翻译》,2010年第4期,pp.11-15。

  4. 穆雷,2013,《中国翻译学博士培养的历史回顾与思考——基于对两岸四地700篇博士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中国翻译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

  5. 王国平,2010,《翻译学科建设与翻译教育发展》,《光明日报》2010年1月27日。

  6. http://www.gmw.cn/content/2010-01/27/content_1045136.htm,于2014年2月26日最后访问。

  7. 杨晓荣,2008,《翻译专业:正名过程及正名之后》,《中国翻译》,2008年03期,pp.31-34.

  8. 仲伟合,2006,《翻译专业硕士(MTI)的设置——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中国翻译》,2006年01期,pp32-35.

  9. 庄智象,2007,《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0.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moe_823/201002/xxgk_82704.html,于2014年2月26日最后访问.

表1: 二级学科各研究方向及其学术带头人、主要学术骨干

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名称

姓名

出生

年月

最高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及专家称谓

翻译理论与教学法研究

刘和平

1955.01

博士

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

张宝钧

1966.03

硕士

教授

张威

1971.03

博士

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沈素琴

1959.11

硕士

副教授

姚虹

1970.4

博士

副教授

崔顺姬

1962.09

博士

教授

翻译与跨文化研究

周阅

1967.10

博士

教授

吴珺

1970.09

硕士

副教授

文俊

1975.04

硕士

副教授

王静

1968.11

博士

副教授

李越

1966.10

博士

副教授

李庆本

1965.10

博士

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翻译与跨学科研究

高明乐

1963.05

博士

教授

许明

1979.05

博士

副教授、北京市青年英才

董娜

1977.02

博士

副教授

王振亚

1951.12.

博士

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

翻译技术与本地化研究

刘鹏远

1974.05

博士

副研究员

于东

1982.10

博士

讲师

梁爽

1983.02

硕士

讲师

 

表2、研究生主要课程设置

主要课程名称

主  讲  教  师

学时

注明已开设或拟开设

姓  名

专业技术职  务

所   在 单 位

翻译学概论

刘和平

教授

高级翻译学院

72

已开设

交替传译

刘和平张威

教授

教授

高级翻译学院

外国语学院

72

已开设

同声传译

刘和平张威

吴珺

文俊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高级翻译学院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

36

拟开设

高级笔译

张宝钧

张威

许明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国际交流合作处

外国语学院

高级翻译学院

72

拟开设

中国文化外译

高明乐

许明

教授

副教授

英语教育中心

高级翻译学院

72

拟开设

文学与翻译

沈素琴

刘丹

副教授

副教授

高级翻译学院

高级翻译学院

72

拟开设

语言与翻译

许明

沈素琴

副教授

副教授

高级翻译学院

高级翻译学院

72

已开设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李庆本

 

姚虹

教授

 

副教授

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所

高级翻译学院

72

拟开设

翻译史

许明

董娜

副教授

副教授

高级翻译学院

高级翻译学院

72

拟开设

翻译研究方法论

张威

许明

教授

副教授

外国语学院

高级翻译学院

72

拟开设

研究设计与统计

王振亚

教授

外国语学院

36

已开设

翻译测试

王振亚

教授

外国语学院

36

已开设

翻译技术与应用

荀恩东

刘鹏远

教授

副研究员

信息科学学院

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36

拟开设

计算机辅助翻译

钱多秀

王华树

梁爽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36

已开设

 

附表3  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科学研究情况

3.1 近5年内发表的主要论文

序号

论   文 名 称

作者

发表时间

发表刊物、会议名称

1

探究全球化时代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

刘和平(1/2)

201209

《中国翻译》ISSN:1000-873X

2

翻译能力阶段性发展特征与教学法研究

刘和平(1/1)

201101

《中国翻译》ISSN:1000-873X

3

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刘和平(1/1)

200906

《中国翻译》ISSN:1000-873x

4

翻译能力新探

王振亚

(1/1)

201203

《当代外语研究》

 

5

口译研究的科学选题意识

张威

(1/1)

201102

《中国外语》ISSN: 1672-9382

6

工作记忆在不同方向同传中的作用

张威(1/1)

200909

《外语教学与研究》ISSN:1000-0429

7

口译认知过程中devernalization的认知阐释

许明

(1/1)

201006

《中国翻译》ISSN:1000-873x

8

论同声传译研究方法

许明

(1/1)

201302

《中国翻译》ISSN: 1000-873x

9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   Translation and World Literature

李庆本(1/1)

201312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SSN: 1481-4374

10

Tree Mapping Template for Prosodic   Phrase Boundary Predication

荀恩东(1/1)

200901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ing, ISSN: 0219-5968  

3.2 近5年内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课题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

来源

起讫时间

承担人(*)

经费

(万元)

1

翻译能力的阶段发展及其教学模式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2011-2016

刘和平

(1/11)

17

2

ICT环境下计算机辅助口译学习系统研究

国家社科

2013-2016

许明

(1/6)

18

3

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对外传播研究

 

教育部重大

201310-201612

李庆本(1/6)

80

4

中华经典英译与跨文化阐释研究

北京社社科规划办重大项目

201309-201512

李庆本(1/4)

8

5

口译认知过程中双语词汇的动态处理模式

教育部

2010-2013

许明

3

6

基于认知语义学的口译传译单位研究

教育部

2011-2014

许明(1/1)

7

7

同声传译的工作记忆模型研究

教育部

2010-2013

张威(1/3)

7

8

翻译测试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校级重大攻关

2013-2018

王振亚(1/3)

15

9

基于多知识源的科技文献计算机辅助翻译方法

北京语言大学

2011-2014

于东(1/1)

1

10

科技术语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核心技术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

2012-2015

于东(1/1)

3

科研经费汇总

159

 

3.3 近5年内出版学术专著、教材、获授权发明专利情况

序号

名称

作者(*)

出版、授权时间

出版单位

1

《翻译职业与职业翻译》

刘和平(译)

2011.12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释意理论:理论、批评与评介》

刘和平(编著)

2011.4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3

《法语口译教程》

刘和平

2009.6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口译认知研究: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

张威

2011.12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口译认知过程研究:问题与展望》(法文著作)

许明

2010.11

欧洲大学出版社

6

《文学翻译的语言学标准:暗喻的翻译》(法文著作)

许明

2010.12

欧洲大学出版社

7

《跨文化美学:超越中西二元论模式》

李庆本

2011.07

长春出版社

8

《国外生态美学读本》

李庆本

2010.1

长春出版社

9

《现代语言学测试模型》

王振亚

2009.6

河北大学出版社

10

实战Perl--语言信息处理利器

荀恩东

2013.12

清华大学出版社

 

3.4 近5年内科研获奖情况

序号

成 果 名 称

完成人(*)

获奖名称、等级

1

博士论文: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

张威

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2

科研论文:论同声传译研究方法

 

许明

2010年获得《中国翻译》创刊三十周年暨出版200期翻译研究有奖征文比赛三等奖

3

研究报告:《欧盟各国文化产业政策咨询报告》

李庆本

2010年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