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语言习得、认知与脑科学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三)

发布日期: 2020-07-21 浏览次数:
题目:汉外语学生分析性汉字识别的研究
主讲人:马里兰大学蒋楠教授
时间:2020-07-21 18:03
地点:Zoom ID: 750 888 0655 Zoom 密码: CCSL2020
主办单位:语言认知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讲座内容:

主讲人简介

蒋楠,马里兰大学第二语言习得专业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二语加工和习得,包括词汇加工,句子加工,语义加工和发展。研究发表于二语习得和心理语言学期刊,Language Learning,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Applied Linguistics,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二语研究中的反应时研究Reaction Time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Routledge 出版社2012年)和二语加工导论Second Language Processing: An Introduction, Routledge,2018)。

讲座内容简介

笔画数对汉字识别的影响早就受到关注,但是研究结果却并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汉字识别中有笔画数效应,即笔画数多的汉字反应时间也更长,而另外一些研究发现笔画数对识字时间没有影响。在拼音文字的词汇识别研究中有一个相仿的现象,叫长度效应,即字母多的词需要更长的识别时间。与笔画数效应一样,长度效应的结果也很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有长度效应,有些研究发现词长对识别时间没有影响

最近,有一些学者把词长效应和识字策略联系起来。在这些研究中,识词策略分为两种,一种是分析性的 (analytical) 或线性的(serial), 另一种是整体性的(holistic) 或者平行的(parallel)。两者之间的差别主要有、前者的加工/识别单位是小于词/字的字母或笔画,后者更主要以整个词/字为单位。二、前者的加工过程是以识别单位逐个进行,而后者如果同样以笔画或字母为识别单位,那么这些单位可以同时识别。这样的一个理论就可以用来解释以前不一致的结果。这些学者还认为,词汇识别有一个从分析性识别到整体性识别的发展过程。小学生刚开始认词/字的时候采取分析性策略,成人则主要依赖整体性策略。对拼音文字的研究为这个理论提供了很多证据。汉语识字研究中也有相应的证据。

我们要了解的问题是,把汉语作为外语的使用者,或汉外语使用者,他们的识字策略是否与母语使用者不同?更具体地说,他们是否更多地采取分析性的策略?以前有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通常都没有母语使用者作为对照。我们对比了汉外语和母语使用者的笔画数效应。 

本讲座介绍两个这方面的研究,一个以双字复合词为实验材料,一个以字为实验材料。两个研究的结果一样,在母语使用者不出现笔画数效应的实验条件下,汉外语使用者表现了较强的笔画数效应。这些结果说明,汉外语使用者更多依赖于分析性的识字策略。

这些结果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有待研究的理论问题和教学问题。讲座最后一部分系统说明这些问题。


Zoom 链接:  https://zoom.com.cn/j/750888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