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了”的争议看语义分析的抽象派和分化派

发布日期: 2025-04-23 浏览次数:
题目:从“了”的争议看语义分析的抽象派和分化派
主讲人:范晓蕾
时间:2025-04-30 14:30 至 2025-04-30 16:30
地点:北京语言大学综合楼1211
主办单位:《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讲座内容:


     主讲简介    


     范晓蕾,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博雅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汉语语言文字学),考察范围兼涉普通话、南北方言及海外华语,当前兴趣为虚词语义分析与汉语方言比较。代表作有专著《汉语情态词的语义地图研究》《普通话“了1”“了2”的语法异质性》。曾获全国汉语方言学会“青年学者论文比赛”第一名(2013)、中国语言学学会“罗常培语言学奖”(2018)、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2020)、纪念李方桂先生中国语言学研究学会“李方桂语言学论著奖”(2023)、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024)。


讲座提要    

 

    学界皆知普通话有词尾“了1”和句尾“了2”两种功能性的“了”,该词的语义结论大致分为“抽象统一派”和“异质分类派”两组。鉴于这两派分析的争议,本次报告重审“了”研究中的若干语义难题。难题一是“VP了”能真正表示现在时事件吗?难题二是“VP了2”表达近将来事件的用法代表“了2”独立的义项吗?难题三是“了1”所谓的动相补语功能是否该绝对地区别于其时体助词的功能?难题四是“了”的体貌特征与语篇特征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我们初步认为,对“了”做功能性质的分类本质上是衡量各个用法中的“了”有怎样的相似度,而对“了”的语义分析大概只能是一个针对大概率用法的粗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