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多语种传播能力大赛”是北京语言大学第二十届世界文化节“小联合国中文周”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宗旨,以翻译和短视频为媒介,用多语种向世界展示中国风采。
一、活动对象
北京语言大学全体在校生(含中国学生、国际学生)
二、活动举办时间
2025年4-6月
三、活动主题
AI赋能·语通世界
四、活动形式与内容
赛道A:AI+翻译挑战赛
(一)赛道内容:本赛道重点聚焦“AI+翻译”在跨语言文化传播、社会治理创新及海淀区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参赛者需要借助如 DeepSeek、ChatGPT等AI翻译工具,对素材进行翻译处理。素材选取可涵盖文化、治理等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附件1中提及的素材主题方向,参赛者还可自行挖掘契合跨语言文化传播、社会治理创新及海淀区高质量发展主题的素材,保证原文本字数在500-1000字之间即可。完成AI翻译后,参赛者需对译文进行人工优化,最终提交“AI+人工”双语对照报告(见附件1)。
(二)提交要求:【5月19日10:00前】将“AI+人工”双语对照报告Word版本和PDF版本以打包发送至邮箱blcusfs@163.com(文件命名及邮件标题命名格式为“姓名-语种-赛道A”)。
赛道B:AI+多语种短视频创作
(一)赛道内容:本赛道聚焦AI技术赋能文化传播与城市形象国际化,参赛者需结合海淀区“三山五园”等特色文化资源(如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或其他主题(可参考附件2)。利用AI工具(如剪映AI、DeepL、HeyGen等)完成多语种短视频创作。作品需包含AI生成的脚本、配音及字幕,通过创意视角展现文化内涵与科技融合,最终提交报名表(附件2)及3分钟以内的短视频。
(二)组队要求:参赛队伍人数要求为2-5人,每队须包含至少一名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学生。其他成员不限单位。每人仅可参与一支队伍。
(三)视频要求:
1.主题思想明确、积极向上,能够结合当下热点进行创意性拍摄、剪辑,具有较强传播意义,不得涉及色情、暴力与种族歧视等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政策法规。
2.视频原创内容占比均不少于70%,如需使用其他素材,务必在视频结尾表明出处。
3.视频字幕、文案均须包含中文、指定外语共两种语言,外文翻译应恰当、优美。
4.视频作品分辨率下限为720p,上限为4k;帧率推荐30fps;接受MPG、MPEG、AVI、MOV、WMV、MP4等格式文件。短视频时长不得超过3分钟,比例为竖屏9:16,文件大小不超过2G。
5.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品及辅助资料中如涉及地图(含地球仪),请登录标准地图服务系统(http://bzdt.ch.mnr.gov.cn/index.html )下载,并标注审图号,如需使用国旗和国徽图案,请登录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 )下载标准版本,并注明引用出处,如需使用学校校徽等标志,请登录学校官网下载(http://xchb.blcu.edu.cn/col/col2571/index.html)。
注:主办方拥有对视频作品进行宣传推广、展览出版的权利,但不承担包括因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著作权、商标权等纠纷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如出现上述纠纷,一切法律责任及后果由视频制作者承担,主办方保留取消其参加活动资格的权利。
(四)提交要求:【5月23日10:00前】将报名表和视频打包发送至邮箱blcusfs@163.com(PDF版本文件及邮件标题命名格式为“姓名-语种-赛道B”)。
五、活动评审标准
各赛道评审标准见附件3。
六、奖励机制
奖项 | 名额 | |
赛道A | 多语种翻译奖 (按语种分设,视报名情况调整) | 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3名 优秀奖若干名 |
赛道B | 短视频创作奖 | 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 三等奖3名 |
主办方将向获奖个人和团队颁发证书,获奖个人和团队成员均可依据《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本科生学生手册》规定获得附加分。
主办单位:校团委
承办单位: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2025年4月16日
附件1 : 附件1:赛道A报告模板及素材.docx
附件2 : 附件2:赛道B报名表及主题参考.docx
附件3 : 附件3:各赛道评分细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