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近百年欧美古汉语语法研究学术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近百年欧美古汉语语法研究学术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项目负责人:魏兆惠 教授

该项目整合国内外材料建立近百年来欧美古汉语语法研究学术文献目录和数据库;将国别和专人专题专书相结合,梳理近百年欧美古汉语语法分支学科发展史;从时空角度进行比较,揭示国别区域下古汉语语法研究的异同及直接或间接的理论关联;在全球史观的观照下,发掘古汉语语法在世界语言研究的普遍性和类型学价值。

我国语法研究萌芽虽早,一般认为19世纪末《马氏文通》的出版才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真正诞生。但放眼世界可知,域外学者从16世纪就已开始了汉语语法的研究,他们提供了一种与中国传统小学截然不同的汉语语法研究范式和思想,对国人语法乃至语言研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汉语语法学史以国人研究为主,域外汉语语法研究对全面构建汉语语法学史非常必要。而域外汉语语法的国别区域研究目前以日本最为深入,欧美的研究尚未见系统、全面的整理与研究。16-19世纪欧美汉语语法研究多以传教为目的,近百年来则以学术研究为目的,更值得关注。相较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欧美语法理论对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尚未得到挖掘和重视。本项目通过文献全面积累和深入研究,为构建欧美乃至整个汉语语法学史做出贡献。

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古代文献方言研究史

古代文献方言研究史

项目负责人:华学诚 教授

团队聚焦在继承中国传统语言学即文字音韵训诂等“冷门绝学”的基础上,吸收、融合现代语言学理论精华,撷取古典文献学的方法和理论,完善创新型学科文献语言学,从而实现“冷门绝学”的中国式现代化。团队的重点研究领域即以古代文献为主要资源,综合运用中外语言文字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及其历史和内在发展规律。团队在华学诚教授的带领下,长期致力于文献语言学学科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并形成了以文献方言学理论研究为先导,文献词汇学、文献语法学、文献语音学、文献文字学、文献方言学协同发展的学科建设格局。

研究汉语离不开研究汉语方言,研究历史汉语同样必须重视古代方言。在汉语言文字学的诸多分支学科中,方言学史包括古代文献方言研究史和方言史的研究一直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作为汉语语言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古代文献方言研究史的成果将直接丰富汉语语言学史。 “古代文献方言研究史”学术团队项目立足于此,将致力于科学清理古代文献方言研究资料、总结历代已有研究成果、开展深入的专题研究、提炼古人的方言学思想等,从而最终完成第一部多卷本《古代文献方言研究史》,并争取把收集整理出来的珍贵资料进一步开发利用,以使古代文献方言研究史这门“冷之又冷、绝而更绝”的知识得到现代活化。

2024年中国历史研究院“绝学”学科扶持计划-古典文献语言学

古典文献语言学

项目负责人:华学诚 教授

中国历史研究院绝学扶持计划"古典文献语言学"项目肩负着赓续中华文脉、振兴传统学术的使命。项目以中国古典"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的现代化转型为研究核心,致力于推动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学问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项目秉持"返本开新"的学术理念,以历代典籍文献的系统整理与深度阐释为根基,着力构建既扎根传统又面向现代的中国特色古典文献语言学学科体系。

项目由我国文献语言学研究的倡导者华学诚教授担任首席专家,汇聚了一批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等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研究团队将重点突破传统研究方法的现代转型瓶颈,通过语言学、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学、数字人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路径,探索传统学术现代化发展的新模式。这种研究范式既坚守中华学术的主体性立场,又保持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学术研究"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

项目主要围绕三大研究方向展开系统性研究:在理论建构层面,团队将在坚守中国传统语言学根本立场的基础上,有机整合现代语言学理论精华,批判性借鉴中西古典学研究方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贯通古今的文献语言学理论体系;在学科建设层面,已形成以文献文字学为根基,文献音韵学、文献词汇学、文献语法学、文献方言学协同推进的学科发展新格局;在人才与平台建设方面,着力培养既深谙古典小学精髓又具备现代语言学视野的复合型研究人才,同时建设完备的古典文献语言数据库和数字化研究平台。

这一重大研究项目的实施,不仅将推动古典"小学"实现现代学术转型,更将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2024年国家出版基金-“一带一路”汉学经典书系

“一带一路”汉学经典书系

项目负责人:段鹏 教授、徐宝锋 教授

“‘一带一路’汉学经典书系”由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教授主编,世界汉学中心发起并支持,书系全面调研并搜集已有的海外汉学研究论述著作,梳理优秀的世界各国著名汉学家对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语言、宗教、民俗、经济等方面的研究著作,组织中外专家对其进行重新校对编审,联合国外出版社进行策划,重新出版、发行,建设世界汉学书系。

《“一带一路”汉学经典书系》,是一座联结中外文化与学术的桥梁,是海外汉学研究的立体图鉴,更是文明互鉴的鲜活注脚。例如,韩国朴现圭的《壬辰倭乱明军活动及其文物》,聚焦16世纪末东亚这场重要国际战争,借由明军在朝鲜半岛的活动及遗留文物,揭示中韩友谊与历史渊源;澳大利亚马克林的《中国戏剧简史》,梳理中国戏剧从宋元南戏到当代话剧的发展脉络,剖析新旧社会时期戏剧演变,展现中国悠久戏剧传统;乌克兰柯维典的《乌克兰汉学研究史(18世纪至21世纪初)》,追溯乌克兰汉学从萌芽到发展的历程,挖掘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保加利亚常蔼俊的《汉语时体标记的可选性和自由隐现》,深入汉语语言学领域,探索语法标记奥秘;西班牙高伯译的《中国古代神话》,以别样视角解读中国神话故事,促进文化传播;北马其顿冯海城的《鬼为何夜哭?跨文化文字及读写的矛盾性》,从跨文化视角探讨文字与读写现象。

2024年国家出版基金-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第一辑)

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第一辑)

项目负责人:徐宝锋 教授

“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第一辑)”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由北京语言大学徐宝锋教授领衔主编,系统收录了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蒙古、保加利亚、美国等十个国家汉学家的口述史,全面梳理了中文与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历史脉络与学术贡献。

该项目以抢救性发掘不可再生史料为核心目标,聚焦汉学家作为“亲历者”的独特视角。随着国际汉学界耆宿渐趋高龄,其学术生涯中积累的原始经验与文化观察正面临失传风险。通过访谈,该项目系统采集了汉学家的学习路径、学术思想及在地化传播策略,为构建中文国际传播理论提供了第一手实证资料。从学术层面看,项目填补了全球中文传播史研究的结构性空白。传统汉学史研究多依赖文献考证,而口述史方法通过“活态记忆”还原了文化传播的动态过程。第一辑成果呈现三大特色:一是学术史脉络的系统性:除汉学家个人经历外,还梳理了各国汉学研究的生成背景。二是理论提炼的前瞻性:通过分析汉学家的中文学习动机(如传教、学术兴趣、政策需求等),项目组提出“文化适配理论”,即中文传播需结合对象国的语言生态与文化传统进行在地化调适。三是现实问题的回应性:针对当前中文国际传播中的挑战(如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汉学家口述史提供了历史镜鉴。

2025年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训项目-中国传统文化服饰设计与数字艺术创意人才培训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设计与数字艺术创意人才培训

项目负责人:段鹏 教授

该项目由北京语言大学主办,依托北京语言大学在数字媒体艺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以中华传统服饰文化为线索,指导学员制作传统文化服饰,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展示和传播。

项目充分发挥北京语言大学办学优势,汇聚了传统艺术理论、数字媒体技术、服饰创新设计等专业领域高校的资深专家及供职于行业一线的技术专家进行授课,通过专题讲座、实地授课及实践锻炼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为学员们带来丰富且前沿的知识与经验。项目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艺术理念,旨在通过深度解析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提升学员的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使学员不仅能接触到最前沿的艺术理论与技术,还能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与国内外顶尖教授和知名专家进行交流与学习,从而帮助学员提高艺术创作与设计水平。

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践课程,让学员在实践中深化传统文化与数字艺术理论知识,提升相关领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员的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为未来的艺术创作与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服饰的数字艺术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2025年国家出版基金-欧洲汉学丛书

欧洲汉学丛书

项目负责人:段鹏 教授

2023年7月3日,北京语言大学成功承办了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致贺信,“希望各国汉学家作为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理解友谊合作做出更加积极的努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回应总书记给世界汉学家大会贺信精神,北京语言大学依托中国文化译研网国家工程平台及世界汉学中心,基于自身科研优势与汉学家智库资源,相继组织编纂了涵盖世界各国汉学名家有关中国著述的大型丛书——“‘一带一路’汉学经典书系”与“欧洲汉学书系”,以期增进中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认同,促进民心相通。

该丛书由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教授主编,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组稿、翻译,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发行。

2025年国家出版基金-全国汉语方言普查报告

全国汉语方言普查报告

项目负责人:曹志耘 教授

全国汉语方言普查报告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建设专项“第一次全国汉语方言普查成果汇编”的成果。为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国语言国情资料,构建中国语言国情完整系统的体系,该项目于2021年11月正式启动,2022年11月通过中检,2023年11月通过预验收,2024年3月通过验收。目前已在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陕西13个省区开展,主要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展的全国汉语方言普查成果进行搜集、保存、重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加工汇编,以全面及时地对全国汉语方言普查成果开展抢救性保护。

2025年国家出版基金-浙江方言词典系列

浙江方言词典系列

项目负责人:曹志耘 教授

“浙江方言词典系列”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建设研究应用类·地方标志性成果之一。该项目于2020年3月正式启动,2021年4月通过中检,2022年11月通过预验收,2023年4月通过验收。“浙江方言词典系列”根据浙江省行政区划和方言分布情况,基本上以地级市为单位设点,同时兼顾畲话等特殊情况,包括嘉兴、湖州、宁波、舟山、临海、丽水、兰溪、衢州、建德、景宁10个分册。本套词典是我国第一套以省为单位,统一规划规范编写的系列方言词典,每部词典收录方言词语达到一万条以上,并以文、图、音相结合形式来呈现。本成果力图保存浙江方言文化的基本面貌和重要信息,解决老百姓在使用方言、书写方言、非遗传承、文创研发中的相关问题,为方言文化保护传承和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